Search


培養孩子「解決問題的能力」(新書劇透 Part ?)

只要擁有這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培養孩子「解決問題的能力」(新書劇透 Part ?)

只要擁有這能力,孩子就不用樣樣事情都要找大人幫忙了!這是所有大人都希望孩子養成的能力,要如何培養呢?

以0-6歲孩子發展,還是要讓孩子從小在日常生活裡,練習「照顧自己」、與「照顧環境」中培養。例如:

i. 當孩子要倒水給自己喝,他就要思考以下問題:要怎麼倒水才不會倒出來?要用多少力道?水壺要如何控制?濺到桌上的水,可以怎麼把它擦乾淨?

ii. 穿衣服時,孩子要思考怎麼扣扣子、怎麼紮衣服;穿鞋子時,他要思考的問題是:怎麼樣鞋子才不會穿反?要怎麼綁鞋帶?

iii. 當外套脫下來以後,他要思考:要怎麼把外套用衣架掛起來?衣服要怎麼摺好放到工作櫃?

iv. 在幫媽媽洗衣服時,他要怎麼把髒掉的汙垢洗乾淨?怎麼把洗好的衣服晾乾?

讓孩子在每天生活裡,思考與練習如何把各種事情做好,是培養孩子懂得解決問題的關鍵。

尤其在0-6歲,孩子有著動作發展需求、適應環境的需求,工作、重複練習、修正錯誤、自求完美的人類傾向,這些內在潛力都能幫助孩子發展出適應環境、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同時,建議對於年紀比較小、抽象思考能力仍未成熟的孩子(6歲前),要著重在給予他們具體的示範,而非口語上的引導。

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孩子,我們要給予孩子「啟發式問句」來引導他們思考,而不是「命令句」要求他們服從,或直接給「答案」,讓他們失去思考的機會。

在薩提爾對話裡,強調在對話時「不給答案」、「不命令」、「不指導」,原因就是如此。給予過多命令與答案,不但減損孩子歸屬感與價值感,更會養成孩子「不願意思考」、「不想解決問題」等被動個性。

一個懂得思考、懂得解決問題的孩子,人格是正向且有自信的。所以,美國教育家約翰. 杜威(John Dewey)強調:「教育,即生活。」因為脫離真實生活,沒有真正教育可言。所以,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被大人剝奪了他想要為自己做事、想要探索環境的意願與權利。

很遺憾的是,我發現許多到了國小,沒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(什麼都習慣說「我不會」、「我不知道」的),大多都是因為在0-6歲時:

i. 被大人過度照顧與保護,穿衣吃飯樣樣大人侍候

ii. 跟生活有關的所有事都由大人打點,孩子沒有機會參與家務

iii. 家裡是最小的,要做什麼事都由大的負責,變得好逸惡勞

iv. 身邊有著控制慾很強的成人,孩子很少有選擇、思考的空間

由此可知,我們對待孩子除了要有正確態度以外,瞭解孩子內在發展需求、去回應他,也是培養孩子「解決問題能力」的關鍵。

#蒙特梭利教育


Tags:

About author
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~3歲、3~6歲認證專業導師,有近20年幼兒教育經驗,在台灣北、中、南等地區舉行過數百場演講、家長講座、及師資訓練課程。多年來在幼兒教育的耕耘獲得許多家長的信賴,面對家長教養煩惱的諮詢,以最親切又專業的態度回覆,其堅定而溫和的文字,總是能療癒每個因為教養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媽媽。 著作: 1. 【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】 -榮獲2020年金石堂親子教養書藉年度暢銷榜第一名 -榮獲2020年博客來親子教養書藉年度暢銷榜第二名 2. 【蒙特梭利專家親授: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】
羅寶鴻老師 - "For the Love of the Child."
View all posts